鱧魚腸
出處:出自《名醫(yī)別錄》。
英文名:Northern snakehead intestine
來源:藥材基源:為鱧科動物烏鱧的腸。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: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采收和儲藏:捕后,剖腹取腸,洗凈,鮮用。
原形態(tài):烏鱧,體圓呈棒狀。體長為頭長的3.2-3.7倍;為體高的4.5-4.8倍。頭略扁平,其背部有許多小感覺孔。吻長圓形。口裂大。兩頜、犁骨及腭骨均有細齒,有時還間雜大型牙齒。鰓裂大,鰓耙10-13。背鰭47-52,臀鰭31-33,側(cè)線鱗60-61。尾鰭圓形。體上部灰黑色,下部灰黃色或灰白色。體側(cè)有八字形排列的黑色條紋。頭側(cè)有兩條縱行黑條紋。
生境分布: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烏鱧屬肉食性兇猛魚類。棲息于水草茂盛處沁底的水域,對水質(zhì)適應(yīng)性強。生長速度快,一冬齡魚體長可達25cm。資源分布:我國除西部高原地區(qū)外,其他各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:甘;微澀;平
歸經(jīng):大腸經(jīng)
功能主治:解毒;驅(qū)蟲。主痔瘺;下肢潰瘍
用法用量:外用:適量,炙香外貼;或綿裹納入肛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