鱒魚
出處:《綱目》
別名:鮅(《爾雅》),赤眼魚(《說文》),紅目鱒(《脊椎動物分類學》)。
來源:為鯉科動物赤眼鱒的肉。
原形態(tài):體長,略呈圓筒狀,后段稍側扁,腹部圓。體長約30厘米。頭呈圓錐形,吻鈍??诙宋?,口裂突,呈弧形。唇厚,上頜兩側有2對不明顯的短須。下咽齒3行,頂端鉤狀。眼大。鱗圓形,側線鱗43~48。背鰭Ⅲ7~8,無硬刺,起點與腹鰭相對,臀鰭Ⅲ7~8。體背深黑色,腹部淺黃,體側及背部鱗片基部各有一黑色的斑塊,組成體側的縱列條紋,眼上半部有一塊紅斑。背鰭深灰色,尾鰭后緣呈黑色,其他各鰭灰白。生活于江河湖泊中,一般棲息于流速較慢的水中。
生境分布:除西北、西南外,南北各江河湖泊中均有分布。
性味:①《七卷食經》:"味酸,熱。"②《綱目》:"甘,溫,無毒。"
功能主治:《綱目》:"暖胃和中。"
注意:①《七卷食經》:"多食發(fā)瘡。"②《綱目》:"多食動風熱,發(fā)疥癬。"